星期一至五 - 11:00 - 20:00, 星期六 - 10:30 - 16:00
Change Language
預約查詢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your medical problem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ygienic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with the using of disposable needles.
Balance Qi and improve the body constitute against illnesses.
針灸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急性運動創傷或慢性勞損疼痛,及舒緩神經官能症狀。
閱讀更多
促進以非西藥或非侵入式治療方法,舒緩症狀,幫助身體修復及回復正常生活與運動。
了解更多
科學濃縮沖劑,方便快捷,衛生安全,按個人體質調配。
出自《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因茲不可多言調笑,談謔喧嘩,道是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
因應求診者身體狀況,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舒緩症狀,加快康復進度,並減低復發機會。
64種疾病被世衛宣告為針灸治療適應症。
聚焦式衝擊波更能針對深層軟組織發炎。
中藥藥性四氣五味,歸經引經治療氣血陰陽失調。
手法治療半脫位,回復關節活動能力。
不少經歴過肩痛的讀者,在網上搜尋資訊時最常看到五十肩,其次是肩夾擊綜合症等資訊。一般銀髮族肩痛患者,更容易誤認為自己患上五十肩。殊不知五十肩並非如想像中好發,要鑑別確認五十肩,是患肩任何方向活動皆劇痛並動作明顯生硬受限;而肩夾擊綜合症現實更為多見,症狀特徵舉手疼痛,但動作幅度較接近健康正常。
如上周文章所言,人群常見肩痛原因並非耳熟的五十肩或凝凍肩,反而為肩夾擊綜合症。肩夾擊綜合症因事出錯的肩胛胸廓節律動作,招致岡上肌腱等軟組織受壓出現傷患。
常人一舉手一投足間,胸廓與肩胛,肩胛與上臂間能完美演示了肩胛胸廓韻律的協調動作,須靠肩袖肌肉群正常發揮功能。究竟肩袖肌肉是指哪些肌肉?各肌肉功能又是如何?訓練時須注意甚麼?
前文分享了肩膊痛可先自我評估肩胛胸廓節律,方法是旁人從後觀察兩臂舉高過程中,評估肩胛活動能力,並比較兩邊情況。從中可分辨是肩胛與胸廓,或肩胛與上臂間關節才是肩活動問題所在。若測試已提示痛源是於肩肱關節間,我們可再看看兩側肩內旋幅度,即盂肱關節內旋缺損(GIRD)測試,幫助評估病因為肩夾擊的可能性,及提示肩運動拉筋方法。
過往幾周用不少篇幅介紹頸椎病病源、肌腱炎,或韌帶炎症導致肩痛,患者會表現胸廓肩胛節律,或疼痛弧等運動異常。
除神經根型頸椎病及肩骨骼肌肉系統可致肩痛外,外周神經綫在分離開臂叢神經後,可因為先天骨結構異常,例如第七頸椎橫突過長、骨質增生或因運動過度等,尤其拋擲動作,導致肩神經綫受壓迫或牽拉而致病。肩神經綫痛表現有別於一般頸椎神經根受壓症狀,頸源手麻痺有特定分布區域,或胸廓綜合症以手掌手背晨早麻痺,或特定肌肉無力等。
新聞時有報道中青年人士突然心臟不適離世,看見後令人倍感惋惜。若平常遇到胸痛不適,當事人當然不能若無其事,應急處理立即安排醫生檢查,小心是能致命的心臟病。
不少人往往完成心血管檢查,或作腸胃及胸肺檢查後,仍苦無頭緒胸痛來源。根據一研究報告,急性胸痛病人中原來有80%患者為非心源性胸痛。若心肺或消化系統疾病已檢查排除,患者理應繼則考慮胸肋關節痛可能性。
肩膀康復困難之處,在於運動動作涉及胸骨、鎖骨、肩胛與胸臂,以及上臂之間的關節是否能正常活動。要協調上臂在多動的肩胛上活動自如,難度之高就如舞蹈員在滑板上要手舞足蹈,究竟要先練好平衡在滑板上,還是練習好動作才上滑板呢?
三叉神經痛定義為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覆發作的陣發性短暫劇烈疼痛,並不具有三叉神經功能破壞表現,即無感覺缺失等神經傳導功能障礙。
疾病可分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及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前者原因不明,或可能為多原性,臨床不具三叉神經損傷,各種檢查亦不具器質性和功能性病變發現。統計發現發病多在40歲以後,女性為主,臨床以上頜支與下頜支發生率明顯多於眼支,可單獨受累,亦可同時兩支受病。
繼續談談三叉神經痛,但今次會從中醫角度出發,講一下針灸如何處理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因疼痛發生於面部,屬中醫「面痛」範疇。中醫診斷邏輯要根據疼痛部位、性質、誘發原因及全身症狀,診斷因人、因時的病理狀態,亦即所謂「辨證論治」。故此,這是帶有「個體化」與形容「趨勢」的當刻身體狀況診斷。讀者可想像門診中有病人同為三叉神經痛,但一些人中醫證型屬外感風寒,有些人則為肝陽上亢;或同一人初時寒邪外侵,病況若纏擾,本因體虛戀邪,身體虛弱,故面痛難以完全康復。
古中醫以動物角製成罐作治療工具,古埃及及希臘等文化起源地,亦被發現使用拔罐作治療器具。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亦在其著作中記載,以拔罐抽取人體失衡而多餘的血液、痰液、或黑色或黃色膽液,以治療疾病。至今拔罐仍被廣泛使用於中醫臨床及日常保健中,究竟中醫是怎樣看待拔罐?拔罐起痧又所為何事?
聞瘤色變,但足趾莫頓神經瘤(Morton's Neuroma)即使歸類神經瘤類,病理並非源於神經綫組織病變,而是包圍神經綫的外膜內膜及血管等水腫增厚,及神經旁纖維化所致。故此,治療多傾向非手術形式處理,物理治療常視作一綫而有效的解決辦法。
面肌痙攣並不等同於面神經麻痺,前者為面部肌肉不自主收縮跳動,開初多以眼瞼為先,後續發展眼角及面頰肌肉跳動,過度疲勞、情緒波動時更為嚴重。面神經麻痺因面神經炎症受壓,多繼發於過濾性病毒感染,致半邊臉肌肉弛軟收緊不能,眼瞼不能閉合,口角下垂。兩者雖同為面肌症狀,但一為自發收縮,另一為無力收縮,前者病程長,每更頻密發作,後者具自我修復能力,若治理得當,約4至6星期康復。本文將談談面肌痙攣。
三叉神經痛為面部劇痛病症原因,這既可原發性發病,也可繼發於腫瘤、生蛇等因素。疼痛可因面部劇烈動作誘發,例如刷牙洗面、大笑等,正常生活受嚴重影響。與藥物等常規治療比較,究竟針刺治療可否紓緩三叉神經痛症?不同三叉神經分支痛,又可如何相應治理?
肩頸膊關係密切,活動功能息息相關,一者問題可繼發他處疼痛,或若能夠打破惡性循環,合理治理其一,亦能改善肩頸膊整體活動情況。以下將談談頸與肩胛,兩者結構如何連繫?處理上又有何需要注意地方?
上肢老齡老化除了器官衰退、關節退化外,肌肉萎縮亦標誌身體功能衰退。眼耳體感等感應不靈,加諸肌肉無力、反應遲緩,若遇失衡情況,更易跌傷骨折,引致嚴重後果。上下肢肌力水平反映生活自理及活動能力,而老齡卻明顯日復日不斷消削肌力。究竟老齡如何影響肌肉?肌肉萎縮是不為也(主觀上不願意做)還是不能也(客觀上做不到)的問題?
上肢麻痺,並不一定為頸椎關節或椎間盤退化壓迫神經所致。若脊旁神經根受壓症狀會以皮節(Dermatome)或神經綫分布,假如手麻痺區域較廣,並出現手掌手指肌肉無力者,其實更要留意一常見但會被忽視症候群—胸廓出口綜合症(TOS)。
頸椎退化,有機會壓迫神經根,導致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致上肢特定皮節區域痺痛或相關肌肉無力。除此以外,若退化範圍廣泛,頸椎間盤突出,則可協同增生骨刺,進一步收窄椎管通道,壓迫及成為脊髓的緊箍咒,引致頸椎脊髓損傷,形成中央脊髓症候群。
第 2 頁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