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痛主因為頸椎病,並常伴見腕臂無力及上肢麻痹等,影響不同年齡層人士。頸痛主要原因包括運動創傷、慢性勞損及退化等。

常見成因
- 姿勢不良:長期觀看手機,使用電腦,養成寒背姿勢,或俯臥等不良睡姿,易導致肌肉緊張,張力失衡。
- 拉傷或勞損:負重過重,或運動熱身不足,易拉傷頸肌,或缺少舒緩肩頸運動,肌肉肌筋長期拉緊易致勞損。
- 筋腱或關節退化:運動創傷處理不當,易招至反覆發炎,引起慢性炎症,加促筋腱或關節退化。
舒緩方法與護理
- 冷敷:若頸部出現紅、腫、熱,為局部急性炎症症狀,處理可患處外敷冰墊,每兩小時一次,每次冰敷十分鍾。
- 熱敷:頸痛已無明顯紅、腫,標誌進展已為亞急性或慢性期,痛處可外敷暖包,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熟熱十五分鍾。
- 適度活動:適度作頸正常生理動作,包括頭前仰、後側、左右擰頸及左右側擺,但要注意動作幅度勿引起頸痛。
- 穴位按摩:可以在按摩肩井、天宗、後溪與合谷穴等,以拇指按穴輕柔打轉,力度以局部輕度痠麻脹重為宜。每穴按摩一分鐘,早晚各一次。
- 選擇合適枕頭:枕頭高度合適為宜,標準為使用後頭部勿過度前仰或後伸。枕頭質料面層柔軟,內裡要有足夠承托力。
何時應就診
- 疼痛程度嚴重,休息後痛楚無明顯舒緩。
- 動作稍一不慎便引發劇痛,痛楚持續。
- 手軟無力;或步行時腳有踩棉花感。
- 伴嚴重頭暈,頸轉側便引發天旋地轉感。
常見相關症狀:
- 肩頸緊張,頸轉動困難
- 上臂、手臂疼痛,隨頸活動時加重
- 頭暈,視物糢糊
- 胸口作悶,胃腸不適

延伸閱讀:
頸椎功能解剖簡介
頸椎須承受頭部不輕壓力,若一般成年人頭部淨重達4.5至5.0Kg,即頸椎承受人體總重量的8%。
頸椎由七塊頸椎骨組成,範圍由髗底至背上端胸椎連接處:不典型頸椎(包括第一、二頸椎),典型頸椎(包括第三至七 頸椎),不同節段頸椎會共同參與頸運動,包括前屈後伸、左右傾斜及兩側旋轉的生理動作。頸椎骨有由上而下編排數目,例如頸一或簡稱C1;對於相連兩節頸椎標示,檢查報告會示 / 標記,例如C5/6 就代表頸椎骨第五及六之間處位置。明白數字標注會方便理解顯像報告所指位置。
一般相鄰頸椎間上下各有共五個連接處,包括椎體上下面透過椎間盤連接上或下層椎體;兩旁椎弓板的關節突與相鄰頸椎形成關節突關節;椎體後的鈎椎關節,負責穩固椎間盤位置。明白到椎間關節結構位置,會較易理解關節退化實質位置,及明白怎樣影響相鄰組織,例如病理壓迫到神經根或脊髓發病過程。
頸神經受壓,多發生於脊旁,壓迫神經根;或頸旁肌肉間縫隙處,壓向臂叢神經。頸椎共有八對左右頸神經根伸延出,每一神經根配以由上而下共8條神經根。神經根節數數目安排在該相應頸椎骨之上,例如頸六神經根自頸六椎骨以上,即C5/6間分出。若從西醫顯像報告讀知C5/6 椎間孔隙收窄,這提示第六條頸神經可能受壓。
至於肌肉方面,頸部肌肉亦大致可分為兩類,包括位置在脊椎的小肌肉,例如頸長肌、頭長肌及頭後大直肌等,這通常有大量體感感受器分怖其上,方便精確地感應頭頸位置,及能控制頸椎關節間相對微細幅度運動,加強頸椎穩定性;頸旁大肌肉如胸鎖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等,肌肉收縮以活動頸部。明白頸肌肉動作,幫助定位患處,了解盡早肌肉訓練對保持良好姿勢及預防頸受傷重要性。
在功能方面,頸椎除支持頭部重量外,更負責協調頭部動作,配合頭部感官器官眼、耳、口、鼻感受環境變化及急機。致病原因如運動創傷或肌肉勞損都可以引起頸痛,寒背姿勢、工作壓力亦可促使頸痛發作。論病理發展,頸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傷患與頸椎關節疾患又可以互為因果引致痛症,嚴重者頸正常生理弧度拉直或反張。更甚者,長期頸痛往往伴隨抑郁等情緒病發作。
常見頸痛病因:
- 頸椎病
- 急性斜頸亦稱落枕
- 揮鞭式損傷
- 急性斜頸、落枕,或瞓捩頸
- 頸源性頭痛
- 纖維肌痛症
頸椎病
頸椎病為頸部最常見不適原因。頸椎病再細分為脊髓型、神經根型、頸型、交感神經型及混合型。各分型的頸椎病症狀並不相同。例如脊髓型頸椎病的成因是脊髓壓迫,症狀可見下肢神經麻痹、肌肉無力,或反射動作異常;神經根型頸椎病視乎受壓迫神經線節數而定,疼痛範圍可及肩胛、肩膀及上肢;頸型頸椎病肩頸可見肩頸痛及活動幅度減少,;交感神經型則涉及植物神經系統,可以影嚮內臟及部份分泌腺功能。頸椎病常見成因包括頸退化性關節炎、鉤椎關節功能紊亂、頸椎間盤突出等。
頸椎病的注要事項:
- 保持肩頸溫暖
- 改善坐姿,避免坐梳化
- 每小時做頸部運動,避免頸部肌肉繃緊
- 避免提舉重物,如非必要,也要雙手重量平均
- 不作"低頭族",避免長時間低頭讀書或工作
- 改善辦公桌設計,可參考人體工學設計
- 舒緩壓力,避免頸部肌肉收緊
急性斜頸亦稱落枕
或俗稱"瞓捩頸"。臨床可以急性單側性發作,入睡前表現正常,但睡醒後頸活動受限,頸作前傾及旋轉向一側。急性斜頸的原因包括急性頸肌腱勞損和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一般症狀會於3至4天內自發痊癒,但若反覆發作,則預兆頸椎病的發生。
揮鞭式損傷
"揮鞭式損傷"或稱為"揮鞭樣損傷症候群"或"馬鞭式創傷",常見於交通意外中的車廂傷者。由於汽車急剎停及後隨車輛的再次碰撞,傷者的頸部經歷了先後兩個相反方向的非生理幅度的動作,引致較嚴重軟組織損傷及頸椎失穩。傷者若處理不當,後遺症會容易出現慢性頸痛。
頸源性頭痛
上頸椎病變可引致上頸椎神經根受壓或產生神經炎症,刺激枕大神經及枕小神經,導致後枕痛、頭側顳部或眉梭位置疼痛,甚或引發張力性頭痛。頸源性頭痛症狀包括頭後枕部牽拉感、頭皮刺痛,上頸椎有相應頸椎錯位或移位,X光張口位檢查亦可上頸椎表現旋轉、偏側或偏移等現象。(延伸閲讀頭痛篇章)
纖維肌痛症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非關節性類風濕病的一種,症狀見慢性及瀰慢性疼痛。約百分之二的人口受到纖維肌痛症困擾。根據美國風濕病學院的診斷標準,患者在過往一星期內,於全身十九個觸痛點上有某程度的多點數痛點,並可見慢性疲勞、睡醒後神疲及不同程度的記憶認知障礙。
治療提供:
常見問題
Q1: 那些人較常患上頸痛? 任何年紀皆會嗎?
A1: 經常伏案工作,長年使用電腦,加上工作間設計缺乏考慮人體工學因素,加大頸痛的發作率。尤其智能電話及平板電腦的普及,頸部長期因低頭姿勢加劇受壓,促使不同類型頸椎病的發生。不單出現於中老年人,青少年或兒童亦有不同程度的頸痛個案。
A2: 絕大部的頸痛亦能因接受針灸、物理治療等而舒緩。但能否根治須視乎不同的頸椎病類型及成因,患者若按醫囑保持良好姿勢及運動,往往會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A5: 決定使用頸托與否應視乎疼痛的嚴重程度。假若痛程度不高,一般不建議使用;但若痛程度高,並有麻痹者,則應使用頸托。頸托使用時間越短越好,避免長期使用致頸部肌肉痿縮,這更容易演變慢性頸痛。
A7: 交通意外所致的頸痛並十分常見,但辦公室姿勢問題引致的頸痛遠比交通意外引起的痛症為多。一般而言,交通意外會造成頸部兩次性的創傷,即揮鞭式損傷(Whiplash Injury),頸椎繼後較常遇到失穩問題,所以治療較為一般痛症的療程長。
參考資料:
David JM.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3rd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997.
Itoh K, Itoh S, Katsumi Y, Kitakoji H. A pilot study on using acupuncture and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o treat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omplement Ther Clin Pract. 2009 Feb;15(1):22-5. Epub 2008 Oct 23.(Read More )
Liu, S., Wang, Z., Su, Y., Qi, L., Yang, W., Fu, M., Jing, X., Wang, Y., & Ma, Q. (2021). 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 Nature, 598(7882), 641–64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01-4
Tsukayama H, Yamashita H, Amagai H, Tanno Y.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nd TENS for low back pain: a preliminary study for a pragmatic trial. Acupunct Med. 2002 Dec;20(4):175-80 (Read More )
Vickers, A. J., Vertosick, E. A., Lewith, G., MacPherson, H., Foster, N. E., Sherman, K. J., Irnich, D., Witt, C. M., & Linde, K. (2018).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ain: Update of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Pain, 19(5), 455–474. https://doi.org/10.1016/j.jpain.2017.1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