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在處理痛症方面有較多的系統性研究論述,不同的痛症疾病有不同程度的實證論述。世界衛生組織有一份報告,詳盡論述針灸對不同疾病的科研可信程度。
針灸痛症
針灸治療源遠流長,其效果除能治療中醫內科疾病外,針灸在臨床上已顯示其能有效止痛。其實在中醫古文獻中,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記載人體生理,包括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理論,這一直指導中醫臨床針灸操作。其中,黃帝內經 素問舉痛論描述了多種痛症的中醫病理,指出痛症皆與感受寒氣有關。素問異法方宜論更提到"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 故灸者,亦從北方來",更使用灸治療寒症。這解釋了中醫治療痛症時為何有時會選擇針刺,有時則選擇艾灸,或兩者針及灸同時進行。治療疼痛或疾病時,針與灸各自擅長處理性質不同的病症:針刺能疏通氣血,行氣止痛;灸則適合虛寒證痛症的治療。所以臨床針與灸互相配合,以因應病況而辨症施治。
針灸止痛原理:
在骨骼肌肉系統笵疇方面,針灸止痛治療可涉獵勞慢性損性痛症、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創傷科,甚或急性損傷等等。一般而言,醫師會四診合參,分析疼痛性狀,包括刺痛、痹痛,亦會檢查局部骨骼肌肉系統病因,以釐定最佳針刺治療方針及療程。
至於針灸止痛的原理,根據現代生理學的研究,其原理主要有兩個方面,包括神經機制及化學機制。在神經機制方面,研究發現當組織發炎或週邊神經損傷時,中央神經系統會發生改變,令神經痛閾下降,這使平常的不能產生痛覺的觸覺刺激,現在反而能產生痛感。生理學實驗顯示針灸能調節並提高中央神經系統的痛閾,從而產生止痛療效。在化學機制方面,生理學研究證明針灸能刺中樞神經系統分泌β-內啡肽、腦啡肽、內嗎啡肽及強啡肽等止痛物質。研究針對電針療效,發現低頻能剌激分泌β-內啡肽、腦啡肽、內嗎啡肽,從而活化μ 及σ 阿片(opioid) 受體;高頻剌激分泌強啡肽,活化К 阿片受體。另一方面,除透過神經作用外,亦通過血液循環系統,分泌血清素,協同內啡肽,起更全面止痛作用。
針灸常見問題:
何謂針灸?那些專業在香港可施行針灸?
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的統稱。針刺是利用極幼細的針具剌進皮膚內,以達到包括止痛等的治療效果;艾灸則是燃點艾草製成的艾柱或艾條,熏熱人體表面的治療方法。
在香港可施行針灸的專業包括註冊中醫師、物理治療師、西醫、牙醫或獸醫操作。但每個專業針刺操作方法並不一樣。
中醫針灸與西方針刺治療(Dry Needling)有甚麼分別?
中醫針灸是按四診辨證論治,並依據臟腑經絡理論選穴,用針及艾灸,施行手法,包括補法、瀉法、平補平瀉等,調節經絡臟腑氣血陰陽,達到通經止痛作用;西方針刺治療則以針具刺激激痛點(Trigger Point),並以西方生理學、解剖學的理論基礎解釋,用達止痛為主的治療方法。
針灸會否疼痛?
針灸通常不會疼痛,但口、耳、四肢末端、生殖器等神經末稍密集的部位外,進針時仍有機會有輕微針刺蟻咬感覺。此外,純熟的針灸技巧亦能大大減低進針時的不適。
針灸通常每次需時多久?
一般約四十五分鍾,當中亦包括檢查、拔罐及治療的時間。
針灸要多少次才能把疾病醫好 ?
針灸次數因人而差。在臨床中,我們不難發覺有些病人的症狀在只須在一次療程內已痊癒。然而,一般慢性病症,病人可能需要二至三個針灸療程。此外,如配合中藥、適當運動及良好姿勢,往往能夠促進並加快康復速度。
電針灸的原理是甚麼?
電針灸是在針柄上連接正負極的直電流,透過不同頻率(0-150Hz),及不同電波形狀(msec),產生快速區部止痛或慢速系統性止痛的作用。研究指出止痛機制可能是脊髓層面的痛閾假說(Pain Gate Theory),或大腦產生內啡肽等止痛物質。
Reference:
Kim HY, Wang J, Lee I, et la. Electroacupuncture suppresses capsaicin-induced secondary hyperalgesia through an endogenous spinal opioid mechanism. Pain. 2009 Oct; 145(3):332-40.
Lin JG, Chen WL. Acupuncture analgesia: a review of its mechanisms of actions. Am J Chin Med. 2008;36(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