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痺非全因頸退化
上肢麻痺,並不一定為頸椎關節或椎間盤退化壓迫神經所致。若脊旁神經根受壓症狀會以皮節(Dermatome)或神經綫分布,假如手麻痺區域較廣,並出現手掌手指肌肉無力者,其實更要留意一常見但會被忽視症候群—胸廓出口綜合症(TOS)。
身體百骸須血液循環及神經綫連接及支配,上肢情況亦然,並與鎖骨下動脈、鎖骨下靜脈及臂叢神經綫連繫。血管及神經自頸肩間的胸廓出口出離,再向經過鎖骨肋骨間,至小肌下通道,才抵達上臂。胸廓出口壁及各通道壁亦由肌肉與骨前後包圍構成,並僅僅讓血管神經綫通過。若其中位置之通道腔收窄,產生傾向神經受壓症狀(nTOS),出現靜脈受壓症狀為主(vTOS)或動脈受壓為主病症(aTOS)。
以上三者分型症狀各有側重,亦有病情輕重不同。若病因傾向壓迫神經,患者上肢麻痺範圍呈穿戴手套樣,手掌及背側廣泛麻痺,或只有前臂內側痠麻,或嚴重者更是夜半麻痺醒來。靜脈受壓型表現血液回流受阻症狀,上肢水腫,手背皺紋消失,晨起見掌指活動不靈,若稍作活動,水腫及靈活度則改善,但每天早上水腫及活動不利周而復始。動脈受阻則見皮膚及指甲蒼白,手腕脈搏減弱,病因可涉及血管瘤或血栓疾病,所以病況亦較重較危急,需西醫急症作診療。相比較下,對於神經或靜脈病情屬輕的,研究報告指物理治療仍算較有效的一綫治療方法!
致病病因及病位差異,故相應治療不同,例如頸旁胸廓出口處,若前及中斜角肌增厚或痙攣,可壓迫靜脈及神經,所以針對肌肉鬆解能改善症狀;或頭頸前傾,引致各神經通道夾迫,故相應姿勢運動,能改善手腫或麻痺症狀。但對於第一肋骨壓迫、腫瘤、動脈瘤等,需西醫手術或內科治理,治療方法並不盡然,須按個別臨床表現而論。
故此,手麻痺須視乎位置及症狀變化,神經受壓處除椎骨退化位置,亦不能忽視頸旁肌肉或軟組織壓迫的可能性
原文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 2023年7月5日
 
						 
						 
																